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,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是什么

kodinid 35 0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碗筷在古代的叫法?
  2. 古代盛粮食的器具?
  3. 论衡别通篇原文及译文?

碗筷古代的叫法?

   古代吃饭的碗也叫做碗,这种称呼由来已久。古代吃饭的碗也有叫做盆、盂、钵这种,盆同盘,和碗一样都是很早期就开始叫的。盂同钵是由大小区分的,大的叫做盂,可以盛饭装水,小的叫钵,一般用来装饭吃的,后来演化为专指僧人用来化缘的用具了。

 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“梜”,汉代时已称“箸”,明代开始称“筷”。

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,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是什么-第1张图片-餐具精选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引证一、先秦儒家经典《礼记·曲礼上》提及“羹之有菜者用梜”(译文:汤里有菜可使用梜)

碗叫做“簋”;北京美食街就叫“簋街”

筷子叫做“箸”,李白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”

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,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是什么-第2张图片-餐具精选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先秦时代,筷子被称为“梜”,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“箸”,到了明代得名“筷”。到了明清时期,箸的称呼被“筷子”取代。明陆容在《菽园杂记》中写道:“如舟行讳‘住’、讳‘翻’,以‘箸’为‘快儿’。”意思是说,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,因而忌讳说“住(停止)”“翻”等字,故将“箸”称为“快儿”。此名迅速传开,寄托了人们对“行船畅快无阻”的美好愿望。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,久而久之,后人就给“快”加了个竹字头,称作“筷子”了。

古代盛粮食的器具?

古代食器种类很多,主要的有:簋,形似大碗,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

簠,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,用途与簋相同,故有“簠簋对举”的说法。

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,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是什么-第3张图片-餐具精选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豆,像高脚盘,本用来盛黍稷,供祭祀用,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。

皿,盛饭食的用具,两边有耳。

盂,盛饮之器,敞口,深腹,有耳,下有圆形之足。

盆盂,均为盛物之器。

案,又称食案,是进食用的托盘,形体不大,有四足或三足,足很矮,古人进食时常“举案齐眉”,以示敬意。

论衡别通篇原文及译文?

《论衡·别通篇》的原文如下:

夫《仓颉》之章,小学之书,文字备具,至於无能对圣国之问者,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。“木”旁“多”文字且不能知,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,刘子政之知贰负,难哉!或曰:“通人之官,兰台令史,职校书定字,比夫太史、太柷,职在文书,无典民之用,不可施设。是以兰台之史,班固、贾逵、杨终、苏夔,文人学士,实才练思,献之兰台,犹柱下之史,况校定久官,博览古今,为无穷之书,万世之文,不能才练,安得通人?安得定字?安得上疏?如是而言不通,是则鸿都门吏有胜公者多矣!”

译文如下:

《仓颉》篇章是小学的书籍,其中文字齐备,但至于没有能应对圣明朝廷提问的人,这都是因为按照命令轮替做官的人多数不在官位上。“木”字旁“多”字的文字况且不知道,那些想要到达像董仲舒知道“重常”那样,刘子政知道“贰负”那样,是很难的!或者说:“通人的官职,兰台令史的职责是校对书籍定字,比起太史、太柷的职责在文书方面,没有管理民众的权力,不能设立。所以兰台的史官,班固、贾逵、杨终、苏夔,文才士人,确实才能练达思虑,进献到兰台,就像柱下的史官一样;何况校对是长久任职的官员,博览古今,成为无穷的书籍,万世的文章,而不能才能练达,怎么能做到通达人的道理?怎么能做到定字?怎么能做到上疏?如果这样来说不通达,那么就是鸿都门吏中有很多超过公的人了!”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汉代用餐餐具配置标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标签: 汉代 安得 筷子